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云南农禅旅行记
 2011-07-05 14:56:38 来源:光明网 [字体: ]

 

  滇南密林寻美果

  “从树脚到树尖,一节一节认上去,一年一年认得了。”跟着这首《一棵树的歌》,我们来到滇南的一个彝家山寨,这天为初夏的第一个属龙日,全村举行为期两天的荞菜节。第一天人们更衣穿新,搬出镇寨之物的铜鼓,在鼓声中载歌载舞;第二天迎荞魂,妇女早起磨荞子,做饭菜,在荞地里杀鸡看卦,敬拜祖宗和龙树,并在山林中穿戴面具,表演祖辈以来经历的艰难岁月。晚坐火塘边,老人讲述荞麦养命的故事,感激这种植物不择地、不择时,随处而活而长的品质,尤其是给人们实在的百吃不厌的营养。

 大理市喜洲镇桃源村

  傣族是世界上较早栽培稻谷和进行犁耕的民族之一。西双版纳傣家人每天都吃糯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稻米文化,也因为长期吃糯食,为了便于消化傣家人佐以酸性配料,有人把傣族称为“酸傣”。真是吃的东西与穿的衣服住的建筑一样,有着浓浓的地方民族特色,起着团聚和分离的效用,出现了爱与不爱的选择。傣家人还爱吃香竹糯米饭和菠萝饭,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香竹糯米饭用一种叫“埋毫兰”的翠竹装米烤制,内壁有一层厚厚的白瓤,饭熟竹香,天然绝配。“摔一跤都会拾到菠萝。”这是对西双版纳植物王国的形象描述,在茫茫原始森林中,生长着无数可食用的生命果实,有的为根,有的为茎,有的为花,可生吃,可熟食,讲的是天然生态,从地里到嘴里的过程几乎为零距离,眼睛看到和吃到肚里的,都是滋润大自然的绿色。

 
大理喜洲田园风光

  行在西南边地,不论进山寨民居,或是走山路驿道,总会让人看见火塘边、篾箩里有土豆的身影。这是山里人充饥保命的土地美果。明清之际,美洲马铃薯随大量内地流民传到云南边疆,耐旱耐寒的品质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土壤和气候,解决了众多人口的生存问题,边地垦荒有了物种保障,如同盐巴、辣椒一样,成了每天生活的必须品,以至有的后人还以为土豆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东西。马铃薯从初期叫的“洋芋”,到后来喊成“土豆”,这不仅是称谓的变化,还是外来物种本土化的成功范例。

 
大理周城白族火把节
 
 
 
[字体: ]  [打印]  [关闭]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