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为专
刘扬 http://www.cnpressphoto.com 2009-08-12 13:23:17 来源:
0

——代为学会正名

刘扬/

 

中国有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成立于1986年。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团体会员118家,全部为中央部、委、局、副部以上国有集团公司所主管、主办的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报社……”从其字面上看与专业二字毫不相干。查《现代汉语词典》,更是将“专业”一词解释得似是而非,如同坠入五里雾中。请教高等学府的老师,给出答复:现代称谓的专业,是指靠精湛的技术来养家糊口,混在江湖。如此解释倒是与专业报有了点联系。其实我所理解的专业,就应该是这样的。

与“专业”相对应的是“业余”,不论是事体还是个人,如果被冠以“业余”二字,多少有点委婉的批评的意思,显得不是那么好听;反之则是肯定,是极大的肯定,是方方面面的肯定。所谓“大音稀声”,是说如果用尽世间的形容词都不足以表述其完美,那么两个字就完全可以替代所有的褒奖——专业;而“大象无形”则是指,一些实实在在的报社联合起来,便是“为记者服务,为报社服务,为中国新闻摄影事业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团体——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

粗看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的文字介绍,基本可以认同为行业报,但细推敲起来则不然,这里面就牵扯到一个归属分类的大问题。比如说,大家都是社会中人,彼此都有不同的社会分工,从事着不同的行业,可一旦你出了门,去买东西,去乘公共汽车,那你就是消费者呀!消费者可不是行业,但消费者可以很专业。咱再说,如果将人事部门归口为产业,你会怎么想?你一定会认为有人在卖官鬻爵。现世就存在这样的事情,就有这样的笑话,而且还都是那些不大看得起“专业”的人士闹得笑话。

之所以冠以专业报,不外乎几个方面,一是业务范围定是专一的,而且是在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基础上,做专一的业务报道,其中既有方针政策的解读,又有业内最新动态,还应该有专业人士的观点,办得好的专业报还敢大胆披露业内诟病。专业报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面向社会公开发行,表面看起来这一点似乎有些矛盾,其实这正是体现“专业”水准的所在之处。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各种爱好不尽相同,而专业报需要做的便是在人缝中寻觅同好,这也是专业报所追求的面向社会而生存的空间之所在。一张专业报纸天天报道的都是一把手会见谁了,副手们又上哪调研去了,能有人关心这个吗?能有社会生存空间吗?前一时期闹得沸沸扬扬的税费改革,可以说是重大社会焦点,做得好的专业报便围绕这个焦点,纷纷进行深层次报道,《中国税务报》首当其冲,进行详尽的逐条解释;《检察日报》从专业的角度探寻法律依据;《中国石化报》则告诉读者那些石油公司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中国汽车报》更憧憬了一番小排量汽车的前景;《中国电力报》以“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请勿忘了扶持移动电源车——电力职工眼里的燃油税”的文章为切入点,提醒读者税费改革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方面面。再比如,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人民公安报图文专版“我们是人民警察——写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盘点公安民警勇闯灾区的点点滴滴;《中国人事报》四川抗灾一线发展党员逾五千”的详尽数字,介绍四川省各级组织部门如何努力为夺取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胜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中国劳动保障报》根据灾区居民社会保障需求独特性出了专家对四川灾区社会保障建设的五点建议”;而《中国国土资源报》的“都江堰向峨乡:土地活,全盘活”、《文艺报》的“海内外华人作家见证灾区重建”,文章标题就彰显了专业特性。如此这般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这些都体现了面向社会的“专业”水准,一张成功的专业报就应该是这样的。

但专业报的成功远没有这么简单。当年蒋齐生老先生提出的“图文并重”,现在可以说已经基本实现,甚至可以说,达不到这个要求连办报纸的资格都不具备。就这一点而言,直接体现出来的便是学会的优势之所在——前瞻性。图配文时期蒋老先生预言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是纸质媒介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纸质媒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可以肯定的是,纸质媒介完全退出还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期间,“报网齐飞”便成为报社生存的不二法门,而报、网能否齐飞,则更成为检验报社是否专业的一项硬性指标。

如果说我们的报界同仁不想在前进的队伍中落后,还想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日益精湛,可供选择的一条路便是加入学会,尤其是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学会。加入学会不仅是有了专业认可的身份,更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终身获益匪浅,即便将来不是某一领域的擎领人物,也一定会是业务精湛的专业人士。专业人士必须要做的功课是借鉴,或者说是学习、交流。借鉴有多种渠道,最直接的就是街头买张报纸,悄不声地自己偷着长本事;更进一步的则是三五同行聚在一起,互相之间谈论的都是从业经验,这样彼此都能有个长劲;更高一级的便是加入学术组织,也就是所谓的学会。能参加学会的,绝不是什么等闲之辈。凡是学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不论是经验交流,还是借鉴教训,一切也都是中规中矩的。业内高手们聚在一起,围绕着某一论点各抒己见,既可以认同,也可持异议,可以鸿篇巨制,也可以三言两语,但说得可都不是外行话,干得也都不是外行事,要不怎么称为学术组织呢?如果说报界同仁积极参加乒乓球比赛,组织者一定是工会,或者是带有工会性质的什么“会”,但绝不可能是学会!

学会的可贵之处就是一个“学”字,学习、学术、学问都包含在这里面。个人能够加入这样的组织,就是为了有所启迪,有所借鉴,有所认可。对于摄影记者来说,获得专业性的认可唯有参加学会组织的各种竞赛及活动。大凡学会组织的各种竞赛,一般都有从严从重的特点,宁缺勿滥的原则,为的就是体现学会的庄重性,学术的严谨性。凡是学会组织的高水准比赛,不会因为参加人数的多寡而随意更改获奖门槛的,更不会为了招徕会员而你好我好大家都好。2009年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举办的年赛,共有41家报社送作品参评,收到参赛作品3000余幅、组。根据中国新闻奖的分类原则,共评选出各类金、银、铜奖99个,慧眼奖二位,社长、总编辑摄影奖四位。获奖率3%强,奖项的含金量也就可想而知了。而每年一次的比赛,设有500多奖项,又有什么意义呢?获奖者又会是什么心情呢?

在人人都“会”玩、人人都敢玩摄影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从器材上区分专业与否了,衡量的唯一标准就是作品。对于群体性的报社而言,作品就是报纸的版式,网页的设计;对于个人性质的摄影记者来说,作品就是登在报纸版面上的照片。不论是版式,还是照片,仰仗得都是精湛的技术,老道的技巧,掌握了技术与技巧,方可以称之为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必定是用心专一、业务精湛。他们掌握技术,了解动态,总是能够在不断的变化中修正自己,保持领先,甚至可以说是混在江湖而不倒,这样的人凑在一起组成的学术团体,谁又敢说他们不“专业”呢?!

 

(作者为: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原《中国艺术报(艺术摄影专刊)》主编。)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发表评论

会员名:   密 码: 论坛会员注册 查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cnpressphoto@gmw.cn
京ICP备19055723号  Copyright ©cnpressphoto.com